
海报新闻记者 赵鹏程 淄博报道
11月6日上午,2025“沿着黄河遇见海”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淄博高青黄河楼,在这座矗立在黄河最后一道湾的建筑里,解锁黄河千年文明的密码,也见证了“母亲河”变身“幸福河”的生动实践。
站在黄河楼广场,最先被唤醒的是“细节里的黄河叙事”。这座占地23亩、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建筑,每一处设计都藏着巧思:54.64米的高度精准复刻黄河干流5464千米的长度,9层结构象征黄河流经的青海至山东九省(区),而脚下的安澜湾,正是黄河入海前最后一道90°直角弯,承载着“大河安澜 国泰民安”的千年期盼。

走进黄河楼内部,仿佛踏入一座立体的黄河文化博物馆。“馆里两万多件藏品,每一件都藏着黄河的记忆。”讲解人王术青的话,道破了黄河楼的灵魂所在。这里有着303件/套馆藏涵盖治黄用具、民俗文物、碑刻拓片等,负一层的“大河清风”主题展里,民国黄河训令、治黄文献静静陈列,诉说着先民与水抗争的智慧;一楼的碑刻拓片展中,90余幅拓片跨越南北朝至民国,楷隶篆行各体字迹里藏着流域文明密码。

这里是黄河文明的“活档案”,让千年文化得以保护与延续;这里也是黄河文明的传承之地,让每位观众都作为文化的传播者。在这里,民国时期的黄河汛情日记本,不仅在展柜中展示,还被整理成电子版文档,上传至 “黄河文化数字平台”,供全国高校、研究机构查阅,让治黄历史的研究得以延续;南北朝至民国的90余幅碑刻拓片,不仅在一楼展厅按年代陈列,更被开发成 “拓片体验课程”,每周六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,让游客亲手制作拓片,感受汉字与黄河文化的交融。
“大河安澜、国泰民安”,这不仅是对黄河治理的期盼,更是对黄河文化传承的期许。在淄博高青黄河楼,每一块砖、每一件藏品、每一次文化活动,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:黄河文化的传承,不是简单的 “复古”,而是在保护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让千年文脉滋养当代生活,这条千年大河,正以 “幸福河” 的新姿态,滋养着两岸百姓的美好生活。
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